????重開科舉?
????中國自古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經(jīng)歷了世卿世祿、察舉征辟、九品中正、直到隋唐時才確立了一直延續(xù)到清末的科舉制度。
????從隋唐至今,科舉制度已有千年的歷史,其間有過衰落,無論是唐末五代的武人亂政,還是暴元時針對三、四等漢人的種族歧視,都未有徹底的斷絕科舉制度的存在。其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無論是兩宋,還是明清,都是科舉制度大行其道的時代。
????究其原因,不僅僅是所謂的傳統(tǒng),更重要的還是科舉制度比之此前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是有著先進性存在的,其中的公平性對于寒門士子而言乃是敞開了一扇大門,而非是原本那般全部掌控在世家大族的手里。
????不可否認,科舉得中者,官紳富戶家庭出身的是要占據(jù)多數(shù),因為他們有著更多的資源,他們可以聘請名師,可以購置書籍,可以游學(xué)各地,通過這些手段來實現(xiàn)對知識的更好吸收,甚至還可以賄賂考官和獲取試題,靠著作弊的手段來達成目的。但這并非是科舉制度的錯誤,因為無論到了什么時代,無論換了什么制度,有權(quán)有勢的人們總會比普通人擁有更多的資源,而獲取更多資源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這是根本改變不了的。
????用后世的一句話說來,沒有高考,你拿什么去和官二代、富二代比拼,同樣的道理,沒有科舉,寒門士子又有什么資本去和官宦子弟,去和富人家的孩子擠那一條獨木橋——無論最后的結(jié)果如何,起碼總比連一個機會都沒有要強吧。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取代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都是具有著跨時代的進步意義,甚至到了明朝末年依舊是如此。
????科舉對于士人來說的意義毋庸置疑,無論是優(yōu)免制度,還是作為步入官場的途徑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此時此刻,隨著黃宗羲把話挑明了,席上的眾人無不是一臉期待的望向陳文。而陳文也很清楚,黃宗羲的這句話沒有向永歷朝廷發(fā)問,而是問向了他陳文,不僅僅是立場的試探,本身也是一種站隊的表態(tài),此間他們也正在用期寄的目光等待著預(yù)期的回報,哪怕只是口頭上的承諾。
????“不瞞梨州先生,此事我在啟程南下之前,與牧翁,與齊王府的高層官員都進行過討論。計劃是在北伐結(jié)束之后,說到底,未能全面收復(fù)失地,僅僅在江南半壁進行科舉考試,名不正言不順不說,對北方的士子也是不公平的?!?br>
????“那些北方人不是都降了韃子了嗎?”
????陳文把話說得很明白,更是稱得上合情合理,席上眾人聽了登時便是面露喜色??梢簿驮谒麄儨蕚淦鹕硐蜿愇木淳?,進一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的時候,一聲腹誹響起,席上當即就是一靜。
????氣氛有異,更是萬泰請拉了一把,那人連忙起身告罪。這大喜的日子,陳文也沒有怪罪,只是心中暗道明朝慣出來的這些士大夫身上的臭毛病看來一時半會兒也不是那么容易扳過來的,便繼續(xù)與黃宗羲等人飲宴。
????陳文不喜歡明末的士紳,對那些自稱遺民,但卻鼓勵后輩子侄入仕清廷的家伙心存不滿;對那些口口聲聲是為國為民,實則為求擴大自身利益而釀成了如今悲劇的東林黨充滿著敵意;對那些不顧禮義廉恥,投身清廷的賣國求榮之輩更是深惡痛絕。
????然則,這卻并不是堵死這條寒門士子的上進之途的理由?,F(xiàn)在江浙明軍控制區(qū)奉行的文官訓(xùn)練班體制其實同樣是科舉的一個變種,陳文無法確保如今靠著孫鈺個人的操守才能實現(xiàn)的人盡其用的現(xiàn)狀會不會隨著人類正常的生理周期而遭到破壞,更不打算因為這等事情與儒家士人階級決裂。更重要的是,他從來不認為科舉是像后世所言的那般萬惡,真正的毒瘤是八股取士,是考試的內(nèi)容而非形式。
????科舉傳承千年,八股不過是明清才有的東西,此前在唐宋之時,考試的內(nèi)容一直在變化——經(jīng)義、詩賦、策論乃至是明算、明字、明法,其中也有很多具有實用性,完全不似八股那般將士人的思維限制在一個框框之內(nèi)。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