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不爭之德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②;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③。
????【注釋】
????士:武士,古代的武士也叫“士”。這里指將帥。
????②不與:不與之爭。
????③極:標準、道理。
????【譯文】
????善于帶兵打仗的將帥,不崇尚勇武;善于打仗作戰(zhàn)的人,不會輕易被激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總是表示謙下。這叫作不與人爭的“德”,這叫作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作符合自然的道理,是古代德的準則。
????【導讀】
????老子論述了作為領導者的幾個原則:不武、不怒、不與、為之下。他要求領導者不逞勇武,不輕易被激怒,避免與人正面沖突,充分發(fā)揮他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別人的力量,其本質是不爭之德。
????【解析】
????這一章講“不爭之德”和“用人之力”。遵循道的法則,是最有效益,也是最完美的行事方式,所以稱之為“善”。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边@里的“不武”即不奉行黷武的政策,但是為了協調“不武”正反兩個方面的涵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對于永久的世界和平,不抱有幻想,甚至連別國針對自己國家的戰(zhàn)爭陰謀也不做任何準備?!拔洹边@個字所涉及的主題是國際關系?!安慌覆幌褚粋€剛剛被人征服且淪為奴隸的人所表現的那樣束手無策,以至于暴跳如雷、怒氣沖天。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善于做士的人是不輕易訴諸武力的,善于打仗的人是不輕易被激怒的,善于克敵制勝的人是不會爭一時之高低的,善于用人的人一定是謙和的。在這里,老子并不是不允許國家動武,而是反對人們在外敵面前只知道暴跳如雷、怒氣沖天。我們知道,老子反對心智、謀略,但他更加反對武力、暴力以及一切強大有力的表現,這在很多地方都有體現(例如,他曾說“不以兵強于天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等)。但老子的柔弱并不是軟弱,老子的不爭并不是屈從,他本人充滿了智慧和謀略,在軍事學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高深的韜略。在他看來,當世進行的兼并戰(zhàn)爭,根本不講什么策略,只經過極為短暫的相互沖撞,便已經分出勝負了。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不爭之德”指的是捍衛(wèi)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道德和勇氣;“用人之力”指的是把人民團結起來的力量。老子認為,在戰(zhàn)爭之中,只有保持頭腦清醒、態(tài)度冷靜,才能制訂出周密合理的計劃;有了周密合理的計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最終才能取得好結果。善于打仗的人,并不需要寸土必爭,也不會爭一時一地之得失,而是要爭取最后的勝利。所以,只有在指揮戰(zhàn)事的時候持著不爭的態(tài)度,才能夠掌控全局、操縱戰(zhàn)機、進退自如,并能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善于用人的人應該持有謙和卑下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延攬人才。善于用人的人,一般都擁有較高的地位,掌握著較大的權力,既然他們擁有用人的權力,為什么還要表現得謙和卑下呢?在老子看來,謙下是取得人民支持的最佳方式。如果一名領導者不能獨立完成所有工作,他就得依靠
????眾人的力量,如何把眾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呢?這就需要選擇一種適當的方式。如果他采取極端嚴厲的態(tài)度來確立自己的威信和權威,那樣不僅不能凝聚人心,反而會危害自身。如果采取謙下的態(tài)度,那樣才會令眾人信服。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