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作為就是順從自然規(guī)律。沒有做不到的,萬物都由道的作用而形成。變化而要有所作為,有所作為還要有所成就。我將用無名的原木來鎮(zhèn)住它,而不以自己的力量,所以說不為主。
????蘇轍《老子解》
????無所不為,而無為之之意耳。圣人以無為化物,化之始于無為而為,而漸至于作。譬如嬰兒之長,人偽日起,故三代之衰,人情之變日以益甚。方其欲作,而上之人與天下皆靡,故其變至有不可勝言者。
????茍其方作而不為之動,終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庶幾可得而止也。圣人中無抱樸之念,外無抱樸之跡,故樸全而用大。茍欲樸之心尚存于胸中,則失之遠矣。
????無所不為就是沒有作為的動機。圣人以無所作為來使萬物變化發(fā)展,變化開始于沒有作為,逐漸有了想法、動機,而后有了行動。就像嬰兒的成長,人的虛偽與日俱增,所以堯舜禹三代之后美好品德的衰微、人情的變化就越來越嚴重了。當要有所作為的時候,領袖階層和百姓都受到不良影響,所以這種變化有不可言說的一面。
????如果這種趨勢剛開始而不被它影響,然后以原木簡單、樸素的品質來鎮(zhèn)住它,就差不多能夠終止這種勢頭了。圣人心中沒有抱持樸素、簡單的意念,在外也沒有抱持樸素、簡單的行動,所以對圣人而言,原木般的樸素、簡單的性質才能完全具備并發(fā)揮重大的作用。如果抱持樸素、簡單的心思還在,那還差的很遠呢。
????【經典解讀】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再一次指出道是世間萬物之根本,是無所不達的。侯王只要依道而治,即無為而治,天下萬物就能自我化育。所以那些繁冗的禮節(jié),嚴苛的法令都是擾亂事物本原自然規(guī)律的,都是應該拋棄的?!肚f子·天道》篇中有:“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即說天、帝王、圣人都是按照道而運行、施政的,他們只需要遵從道,海內萬物自然就歸服了。即第三十五章所說的:“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br>
????“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比f物自然化育就會產生私欲,老子認為通過讓人們依從道,讓他們了解道的樸素原始之性,就可以消除“私欲”,使人們不妄為?!肚f子·天道》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舜曾向堯問道:“你作為天子,如何對百姓用心呢?”堯說:“我從不侮慢庶民百姓,也不拋棄生活無計、走投無路的窮苦人民,為死者苦苦焦慮,很好地對待留下的幼子并悲憫那些婦人。這些就是我用心的方式?!彼凑f:“這樣做好當然是很好了,不過還說不上偉大。”堯說:“那么該怎么辦呢?”舜說:“應該像天道一樣自然運行、保持安寧,像日月照耀,四季運行,像晝夜交替,形成常規(guī),像云彩隨風飄動,雨點布施萬物。”堯說:“(以前的為政)整日里紛紛擾擾啊!你,跟自然相合;我,跟人事相合。”天和地,自古以來是最為偉大的,黃帝、堯、舜都共同贊美它。所以,古時候統(tǒng)治天下的人,做些什么呢?效仿天地罷了。效仿天地的純真樸實之道,就不會被外界的音樂、美服、美食所迷惑,心中就不會狂亂,天下就可達到真正的平和。
????本章內容是對前文的一個總結概括。首先老子強調“道”“無為而無不為”的特性。接著指出“無為之治”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手段。然后闡述,通過“道”可以克制萬物生長中產生的“欲”。最后,提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的結果。通過本章可以提煉出“道經”的精華:無為自化,無欲自定。
????【哲理引申】
????西漢之初,漢文帝、漢景帝兩代采取無為之治的方針,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西漢末年也進行了一場重大的變革,這就是與文景二帝成功的無為而治形成明顯對比的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yè)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后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登上帝位后,王莽立刻對社會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籠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王莽的改制不但沒有緩解當時的階級矛盾,反而使其進一步激化。造成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地皇四年(23年)十月初一,響應更始政權的軍隊入長安城。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漸臺,公卿大夫、宦官、隨從千余人,義軍攻入,王莽的將士全部戰(zhàn)死,王莽的頭顱也被砍下,掛在南陽宛縣市上,改制隨著新朝的滅亡和王莽死去而宣布結束。
????除卻篡位的身份,王莽是個虔誠的孔孟學徒,他是當時有名的大儒、名士的典范。他進行的改革措施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官制、法律、稅收到音樂、歷法、度量衡無不囊括。而且,王莽的改革條款十分詳細,甚至可以用“優(yōu)秀”來形容,后人甚至將其比喻成最早的“社會主義改革者”。王莽的改革初衷、改革目標都是正確的,都是為了解決嚴重的社會危機,他本人居于最高統(tǒng)治地位上,又有眾多宿儒智士相支持,可改革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違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對百姓干擾過多。王莽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期望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樣“道德至盛”,他期望社會能按著理想化的路線發(fā)展,很顯然,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所以他失敗了,失敗得很慘。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